百年沧桑 辉煌丰乐之田园颂

个人随笔 杜焰 2025-04-17 15:37 76 0

    丰乐村是远近闻名的移民村,始建于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已近一百七十年的历史。环境优美,条件优越,是微山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
    它之所以闻名,首先是她有一个见之则喜、闻之则乐的响亮村名。至于村名的由来,村民有多种传说,一是移民之初,村民常见七彩大鸟飞临,鸣声洪亮,认为是传说中的凤凰。凤落吉祥地,定会给村民带来吉祥,于是就谐“凤落”之音取名丰乐。二是应招垦荒的先来诸公,不乏饱学之士,他们一起商议,反复斟酌,从“五谷丰登,安居乐业”中各取第三个字,取名丰乐,既响亮好记,又寓意深远。三是村子始建于咸丰年间,开垦的土地连年丰收,村民乐不思归,“咸丰年间,乐不思归”,遂把村子取名丰乐。

    “凤落吉祥地”也好,“五谷丰登,安居乐业”,“咸丰年间,乐不思归”也罢,都寄托着先民们吉祥如意,年年丰收,代代欢乐的美好期盼。

     应招来此垦荒者,最早有胡、杨等八姓。初来此地,每家搭一个窝棚暂住,其中有某姓因年龄小没有成家,搭的窝棚小,所以至今还有“七个半窝棚”的传说。后来垦荒者逐步增多,渐成村落。

    丰乐村滨湖而建,与微山湖美景相得益彰,融为一体。湖中波光粼粼,芦苇荡漾,荷花飘香。湿地千岛上或建亭台,或植花草,鸥鸭成群,生趣盎然。村东的沿湖公路,湖西大堤,顺堤河旁,龙湖大道,一步一景,赏心悦目。村里楼房林立,街道整洁,道路两旁,花木相间,鲜艳夺目,苍翠欲滴。晚间路灯齐明,如同白昼。各种景色相互映照,灿烂辉煌。村东千亩良田,阡陌交通,沟渠纵横,稻麦两熟,硕果累累。

     鸟瞰丰乐村,笔直的五条东西柏油街道整齐排列,东抵沿湖公路,西接苏北堤沿河公路,村中一条南北大道与其相贯通,呈规整的棋盘形。环村河四周环绕,似一条银练。街道两旁有花草树木点缀,美不胜收。村中美景与周边的景点相映衬,在微山湖自然美景的大背景下,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田园画卷。

      丰乐村东有顺堤河、大运河、微山湖,西有苏北堤河、村内有东西流向的天然河道丰乐河,河网密布。旱能灌,涝能排、排灌便利。地处北纬35度左右,属于半湿润气候。冬春季干早少雨,夏季高温多雨,四季分明,无霜期长,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。早年,先民们沿袭鲁西南的种植习惯,种植小麦、大豆、高粱、谷子等旱作物。田野里时而谷子点头,时而高粱含笑,时而麦浪翻滚,五谷飘香。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行旱改水,改成了稻麦轮作,田野里换了新景象,每年两次青黄交替,青时葱绿茁壮,长势喜人;黄时硕果累累,充满希望。丰乐村地处黄淮冲击平原东部,地形单一,地势平坦,有利于耕作和管理。在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今天,各种机械在田间驰骋,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

      丰乐村有丰富的人力资源。现有人口近5O00人,其中青壮劳动力近3000人。他们有的在家乡就业,为家乡的发展出力流汗;有的外出工作,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。在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,带回丰厚的收入。建房、买车、添置家具,改善环境,使每个家庭更殷实,整个村庄更加美丽。

       丰乐村物产丰富。有旱涝保收田22O0多亩,台田近1200亩,湖田2O00多亩。年产粮食26OO多吨,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做出了贡献。20世纪7O年代,湖中盛产芦苇销往各地,增加了村民收入。许多村民农闲时到湖中捕鱼捉虾,野生的鱼虾很受市场欢迎。近几年,有人承包湖田大规模养殖龙虾、螃蟹。招来各地客商前来采购,销往周边各城市商场。

      丰乐村交通便宜利。东有贯通沿湖各村的沿湖公路,连接徐州、济宁两市的湖西大堤公路。西有徐济公路、徐济高速公路。北有经二级坝连接山东微山与江苏丰县的公路。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,出行方便。在村东坐上25路或在村北坐上11路公交到县城。大运河西畔新建苏北百万吨港口丰乐港。大屯煤电公司生产的煤炭装上大货船运往南方各大城市。

       丰乐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丰乐村人来自黄河流域鲁西南,定居刘邦故里,紧靠贯通南北的大运河。形成了黄河文化的淳朴和厚重,大汉文化的机智和坚强,大运河文化的包容和谦让相互融合、相互交织、包容共生的文化氛围;造就了丰乐人勤劳淳朴,热情和善,不怕困难的性格。自迁移以来,丰乐村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靠勤劳的双手,建造房屋、开垦荒地、修筑渠道、架设桥梁、开辟了一片新天地;在多元化的影响下,村民和睦相处,团结互助,靠大家的力量,挖边沟、筑圩墙,抵御了来自各方面的侵扰;在多元化的影响下,丰乐村人走南闯北,努力拼搏,在祖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,做出了应有的贡献,涌现出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。

        丰乐村物华天宝,人杰地灵。

        丰乐村是一幅画。一代代丰乐村人用如椽之笔,不断地为这幅画加色添彩,使她更加辉煌灿烂。

         丰乐村是一支歌。丰乐村人引吭高歌,昂首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duzijing.com/boke/33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分享到:

评论区